印
章
艺
术
4月28日下午,NAA中心馆长、新金石学研究所执行所长、策展人周松林先生应邀于肇庆学院美术学院雄才艺术讲堂开展了主题为《印章艺术——文、物、图转化的历史及观念》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张爱民主持,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代表,硕士研究生及书法系本科生参加,同时网上直播在线700余人。
讲座伊始,周老师先从沙孟海先生的《印学史》出发,重新为这部著作定义,并分析其“风格叙事”的特点,以及对当下印学史研究的影响。周老师指出,风格研究早已成为中国现代印学研究的主流叙事,而今已经严重泛化、表面化、笼统化,因此进一步探讨印章艺术研究的新路径迫在眉睫。
基于这一学术背景,周老师另辟蹊径,对印章艺术所涉的三个因素——文字、物质、图像逐个分析,并举例文人流派家的作品,深究他们的历史知识生成方式及艺术观念的变迁——“文字-书法”“物-印材”“图-印蜕(印谱)”三者之间的共生关系。作为印章艺术研究的主要方向,周老师不仅开辟了一条迥异传统印学的道路,更为我们了解明清文人流派艺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周老师认为,所有印章都离不开三个客观存在的因素,即“文、物、图”。“文”即入印文字,印宗秦汉,印从书出,印外求印等观念的形成,构成一个书法篆刻共通的体系。“物”即印章实物、印材,而这个“物”是多维立体空间的,不同于平面二维的印谱“图像”。“图”即印拓,包含了文字、图纹之象,与“文”有互通的关系,在宋代金石学中当属证经补史的图谱文本系统。“文”经过工匠、文人篆刻家镌刻在“物”上,然后再转化为“图”。文、物、图转化过程中相互交织,共同建构起文字印章艺术的世界。
讲座尾声,教师代表和同学们就“印章艺术在当代该如何发展”“印章的排布和字法线条的运用”等问题与周老师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